防水装置与防水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装置与防水外壳,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设置在结合件间,借以提供防水效果的防水装置,以及应用该防水装置的防水外壳。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例如在电子装置的外壳或是水管接管间,为了达到防水效果,是利用例如橡胶或硅胶材质的防水垫片或防水圈设置于结合件间,或是可能产生渗水的部位,借此达到防水的目的。
[0003]然而,虽然橡胶或硅胶具有弹性而可抵紧于结合件或周遭的环境壁面,但仍然无可避免可能会有因为橡胶或硅胶受力不均匀或其它因素而产生缝隙的情况,一但产生缝隙,便可能因此形成防水漏洞。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防水性能的防水装置。
[000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利用弹性材质配合防水材质,达成提升防水性能。
[0006]本发明防水装置设置于相结合并且界定出一开放侧以及一密闭侧的一***结合件与一第二结合件间,防止水或其他液体通过该***结合件与该第二结合件间进入该密闭侦牝该防水装置包含一***弹性件、一第二弹性件以及一吸水组件。该***弹性件提供抵接该***结合件。该第二弹性件提供抵接该第二结合件,且该***弹性件与该第二弹性件配合界定出一朝向该开放侧的开放端。该吸水组件介于该***弹性件与该第二弹性件间并且外露于该开放端,该吸水组件包括一包覆膜以及吸水材。该包覆膜为透水材质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该吸水材受该包覆膜包覆而位于该容置空间中,提供吸收通过该包覆膜的水或其他液体。
[000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防水装置的防水外壳。
[0008]本发明防水壳体包含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以及前述的防水装置。该第二壳体结合于该***壳体,并且与该***壳体配合界定出一内部空间、一外露的开放侧以及一朝向内部空间的密闭侧。该防水装置设置于该***壳体与该第二壳体间。
[0009]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借由在***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间设置吸水组件,利用其吸水膨胀的特性,除了吸收进入的水或液体以外,其膨胀后施加于***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力量,也可提升***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贴抵于***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的密合度,借此降低***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与***结合件(或第二结合件)间产生缝隙的可能性,提升整体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防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1]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设置于一***结合件与一第二结合件间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0012]图3是本发明防水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0013]图4是图3的局部剖视图;
[0014]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变化态样设置于一电子装置外壳的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0016]参阅图1、图2,为本发明防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防水装置I供设置于相结合的一***结合件2与一第二结合件3间,且***结合件2与第二结合件3配合界定出一开放侧21与一密闭侧22,防水装置I提供防止水或其他液体进入密闭侧22。***结合件2在此实施例为螺锁件,相对于第二结合件3,螺锁件头部外露的一侧可视为开放侧21,第二结合件3在此实施例可为壳件或壁、板件,壳件或壁、板件相反于头部所在的一侧则可视为密闭侧22。
[0017]在***较佳实施例中,防水装置I整体为类似防水垫圈结构,其包括一***弹性件11、一第二弹性件12及一吸水组件13。***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均为橡胶材质,且均呈环状片体,***弹性件11具有一***内缘111与一***外缘112,第二弹性件12具有一第二内缘121与一第二外缘122,且在此实施例中,***弹性件11的***外缘112与第二弹性件12的第二外缘122间相间隔而配合界定出一开放端100,亦即,在此实施例中,开放端100是呈环状的开槽,***弹性件11的***内缘111与第二弹性件12的第二内缘121相连接而界定出一封闭端101。吸水组件13设置在***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间,并且借由开放端100外露。
[0018]吸水组件13包括一包覆膜131以及填充在包覆膜131内的吸水材132 (具体可采用例如高吸水性高分子(Superabsorbentpolymers, SAP,亦称高吸水性树脂。当然,其亦可采用其他吸水材料)。包覆膜131为可透水的膜片制成,具体做法可为例如上下两片环状膜片133、134其内缘与外缘均借由超音波接合而形成一气、液密性的封闭式膜袋,吸水材132为粉末或颗粒状填充于包覆膜131中而位在两膜片133、134间的一容置空间中。包覆膜131具体使用的材质可为PE膜或网材等,其主要达成的功能是将吸水材包覆于内,并且可供水或其他液体通过而被吸水材所吸收。
[0019]当吸水组件13设置在***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间时,吸水组件13仅外围部分借由开放端100外露,而当防水装置I设置在***结合件2与第二结合件3间时,开放端100是朝向开放侧21,封闭端101则是朝向密闭侧22。常态下,防水装置I以***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分别贴抵于***结合件2与第二结合件3而达成基本的防水效果,而***结合件2、第二结合件3与防水装置I整个组合的外在环境处在有水的情况下,当水或其他液体由开放端100进入***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间时,水或其他液体会通过包覆膜131而为吸水材132所吸收,当吸水材132吸收水或其他液体而往外膨胀时,其膨胀所产生往外扩张的力量,即可对***弹性件11 (或第二弹性件12)产生向外撑抵于***结合件2 (或第二结合件3)的力量,借此尽可能降低***结合件2与***弹性件11 (或第二结合件3与第二弹性件12)间产生缝隙的可能,进而提升防水装置I的防水性能。除此之夕卜,由于***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间仅有朝向开放侧21的开放端100外露,因此,进入吸水组件13为吸水材132所吸收的水或其他液体,也无法再进入密闭侧22。
[0020]补充说明的是,本文所述开放端100是朝向开放侧21,系指在水或液体由开放侧21通过***、第二结合件2、3的流路上,是会通过防水装置I的开放端100的,换言之,只要水或液体进入开放侧21,便会经由开放端100进入吸水组件13。另,密闭端101的设置,是用以避免被吸水组件13所吸收的水或液体进入密闭侧22。
[0021]另外,由于防水装置I的***弹性件11与第二弹性件12分别贴抵于***结合件2与第二结合件3已可达成防水效果,故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1的***内缘111与第二弹性件12的第二